任何时候中国都少不了制造业-这是大国对振兴制造业的决心。在过去的几年间,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制程业持续低迷,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曾一度跌过枯荣线,因此很多制造业投资者对市场信心不振,然而随着工业各种投资落实,信心开始续步回升,投资正在加快。深圳是制造业的老大哥,是全国经济发展的缩影,现在让我们透过深圳最近工业的投资情况进一步了解今年的制造业发展吧!

2月底,富士胶片制造(深圳)有限公司D栋新建项目在龙华正式开工,将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环保的未来工厂。时间拨回到今年1月,龙华区组团赴日本招商引资,其中,富士胶片集团是重要一站,回深后龙华再度与富士胶片制造(深圳)有限公司深入会谈,双方在数字化转型、数字孪生等领域合作达成广泛共识。

“1月洽谈,2月落地”的背后,是深圳抢抓项目先机,不断扩大有效投资稳经济的决心。今年深圳共安排重大项目841个,总投资约3.6万亿元,1-2月完成投资达252.9亿元,完成进度9.0%。正是这一批批重大项目“聚沙成塔”,成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今年1-2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8%。

锚定目标 重点项目“快步进”

在龙岗区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项目施工现场,一辆辆工程车来回穿梭,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抢抓工期。作为龙岗区首批“工业上楼”建设项目,其一期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二期也将全面开工建设,力争2024年首批30万平方米高品质产业空间投入运营。

另一边,深圳第一批“工业上楼”试点项目——宝华和平工业园项目建设也在3月底正式开工,约7万平方米的厂房,将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装备智造等重点产业提供优质空间。

今年以来,制造业投资持续发力,成为深圳经济运行一大亮点。1-2月,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增长39.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8.6%。

制造业发力的第一步就是要保障用地充足,让优质项目有地可落,是扩投资、稳经济的重要前提。深圳的解题思路是向天空“借”空间,大力实施“工业上楼”计划,当前全市各区已规划的72个“工业上楼”项目加速推进,处处是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设图景。“工业上楼”项目的密集开工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也让深圳今年1万亿的固投目标更有底气。

“以往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房地产投资占比较高,而当前其投资占比逐步下降的情况下,制造业投资的增长实际上起到一个托起的作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执行所长余凌曲表示,从当前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加大能够体现为产能的扩大,而从长期来看,制造业投资增长背后代表的是产业升级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对经济的大循环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将发挥重要的牵引作用。

积蓄动力 产业发展“结构优”

经济发展需要更多新的优势产业支撑,而高技术制造业是新优势产业的摇篮。1-2月,全市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0.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7%。深圳高技术产业投资活跃,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0.5%,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投资增长62.2%。

今年以来,深圳放眼全球,奔赴各地“敲门招商”,不仅目标明确,而且各具产业特色。深圳代表团出访新加坡、日本时,围绕智慧城市、金融科技、数字经济、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方面,进一步拓宽双方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市发改委联合各区代表团走访欧洲时,则聚焦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领域,成功撮合Saule Technologies公司与大族基金,及润世华新能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共同推动钙钛矿电池生产制造项目落地深圳。

在上周举行的中德(深圳)经济论坛上,深圳企业与在华德资企业达成合作意向需求128个,涵盖软件信息、增材制造、新能源等领域。深圳市英威腾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美兹消费电子有限公司、创维集团有限公司将在光伏、家电等领域达成战略合作;深圳市宝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德3D打印与轻量化协会在增材制造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余凌曲表示,高技术产业投资折现非常快,它更多是体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在未来会拉动深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不难预见,这些优质项目的建设落地,必将为深圳的高质量发展积蓄产业的新动能”。

聚焦科技创新,中国工业向尖端、前沿不断突破

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中国首型舰载机歼-15飞机等喜获大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益明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项目的成功实施,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项目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独立掌握火星着陆及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创造了行星际飞行、地外行星表面着陆、地外行星表面巡视、行星际测控通信、火星全球综合性和区域精细化科学探测及火星环境建模与地面模拟验证等6个中国首次。”林益明说,“能荣获此项大奖,说明国家对我们空间技术发展成果高度认可,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很荣幸能成为新时代中国工业的标杆。”

俯瞰大海——

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工程、“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新型潜水器控制系统研制及应用等项目成为获奖榜单上闪亮的存在。“‘奋斗者’号是目前国际上载员人数最多、潜浮速度最快、海底作业时间最长、作业能力最强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显著提升了中国深海装备技术的自主创新水平。”“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叶聪介绍,该项目攻克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截至目前,25次下潜深度超过万米,共搭载32人抵达全球海洋最深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万米下潜次数和人数最多的国家。

依靠科技创新深耕基础,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是获奖企业及项目的一大特点。

中国船舶集团广船国际建造的阿尔及利亚豪华客滚船项目获得本届大奖表彰奖,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艘船内装国产化率达到了100%,是国内建造的第一艘在振动噪声方面满足一级舒适度标准要求的豪华客滚船,达到甚至超越了豪华邮轮的标准。“我们先后攻克了重量重心控制技术、振动噪音控制技术、安全返港技术和上建暖区涂装工艺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一批客滚船设计核心专利,彻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获得了国际市场的高度认可。”该负责人说,就在前不久,广船国际联合中船贸易成功签订并生效3艘8600车双燃料汽车运输船建造合同,至此,广船国际手持双燃料汽车运输船订单量已达25艘,世界第一的地位再次得到巩固。

补链强链,不少细分领域的冠军企业出现在此次获奖名单上。在特殊钢领域,兴澄特钢发布国家和行业标准72项,围绕重大装备、轨道桥梁交通等需求,开发多个实现重点工程与关键核心基础件国产化应用的特钢新材料。在电池和储能领域,宁德时代建成锂电行业2座灯塔工厂,动力电池装车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获奖企业和项目的成绩及经验,起到了榜样带动作用。”李毅中说,工业大奖将更加关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专精特新企业对区域经济、国民经济的贡献,协助各方各地培育和发现更多的标杆典范。

绿色智能制造扎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绿色”“低碳”“节能”……此次中国工业大奖榜单里的这些高频词汇,不仅彰显企业在推进绿色制造更加节能环保方面作出的坚实努力,更是中国工业扎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写照。

一块原本绝缘的普通玻璃,在转变成既能导电又能发电的半导体材料的同时,还拥有着比普通玻璃更高的强度——由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的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关键技术获得本届大奖表彰奖,让“有光就有电”变成现实。

“传统的光伏技术像个‘肉夹馍’,把电池片‘夹’在了玻璃里面。而我们自主创新的全套技术是让碲化镉‘长’在玻璃上,让它变成‘葱油饼’。”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锦功告诉记者,这项研发成果共获得34项专利,其中19项发明专利完全是中国自主核心技术专利,实现了碲化镉发电玻璃的“中国智造”。该项目单条产线每年可带动产值超10亿元,节约2.9万吨标准煤,减少约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除了这种会发电的玻璃,本次中国工业大奖集中了多个工业领域的绿色智能技术。

资源枯竭型矿区走出转型发展的绿色道路——面对深部开采、产业接续等难题,徐矿集团通过产业转移、生态转型等,创出了煤炭老工业基地转型、关闭矿井重生、衰老矿区生态修复的样本。

为“绿电”提供高端装备——宝山钢铁通过20多年的自主研发,攻克了高性能取向硅钢全套工艺、装备及制造核心技术,助力电网高效化和电力行业的绿电转型,2021年减排达4.8亿吨。经测算,如果在网变压器全部升级到新一级能效,每年降低电耗约相当于2015年三峡发电总量。

推动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低碳化发展——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创煤、油、气资源低碳化综合利用技术路径,建成全球首套示范装置,实现了煤油气资源耦合转化,化工、采掘、环保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了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水资源节约、低碳排放、废固废液资源化利用新模式,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0万吨、节水2000万吨……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包括绿色工厂874家、绿色设计产品643个、绿色工业园区4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2家。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还将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工业企业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方面精耕细作,转型升级,将进一步形成合力,推动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